2024年10月25日,bevictor伟德官网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殷东敏博士邀请了国际知名学者朱心红博士在中北校区海汇楼一楼报告厅开展了主题为“心理韧性的生物学基础”的学术报告。
朱心红博士现任广州琶洲实验室脑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的主任。朱教授长期致力于精神疾病防治研究,结合人工智能和智联网技术,从分子、细胞到整体动物及临床样本等多个层面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基础与临床的双向转化。朱心红教授的主要贡献包括发现初级听皮层参与心理韧性的生物学机制,为感知障碍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此外,他还研究了肝脏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脑区间铁转运现象。他发表了40多篇关于这些主题的SCI论文,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等多个重要课题,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朱心红教授本次学术报告深入探讨“心理韧性”在精神疾病研究和治疗策略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这在神经生物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防治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的新策略,对于疾病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报告中,朱心红教授说明“心理韧性”是个体在面对不良刺激时,拥有抵抗并恢复的能力,这一过程是动态而非静态的,不同于个体的固有秉性,它是可以调节和增强的。他提出听觉这样的感官信息处理与心理韧性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强调中缝背核(DRN)在提高个体心理韧性方面可能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认为内侧膝状体(MG)可能成为重度抑郁症(MDD)治疗的新型脑深部电刺激靶点;此外,朱教授认为间歇性低压低氧训练是一种增强“心理韧性”的物理方法,缺氧并非始终有害,适度的缺氧条件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他分享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心理韧性”相关的一系列机制和增强“心理韧性”的可能方法。
这场学术报告吸引了包括神经生物学与生理学在内的教授与研究生的积极参与。讲座后,朱教授还与听众热烈互动,探讨了心理韧性和应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低氧环境训练增强个体应对压力能力的可能性等相关问题。
这次学术报告属于校庆“大师讲堂”系列,它不仅创造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分享平台,还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与知名学者进行深入交流、获取宝贵学术经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