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科是伟德官网最早建立的传统优势学科,研究方向涵盖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学的 若干领域。50年代,江苏省进行苏南湖泊综合调查,委托我系承担东太湖水生生物资源调 查,由郎所、堵南山领衔,赖伟、孙帼英、李慧珠、邓雪怀等青年教师和进修教师及部分大 学生参加,对该湖水域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及鱼类寄生虫等生物资源开展综合考察, 获得丰硕成果,曾汇总出版了“东太湖水生生物调查报告”,为后来太湖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生态保护作出重要贡献。郎所教授开创的昆虫学和寄生虫学方向,从50年代到80年 代,先后开展作物害虫生物防治、鱼类寄生虫分类及区系、鱼类寄生虫体外培养、寄生虫实 验分类学和寄生虫免疫学研究,获得诸多重要成果。特别是在单殖吸虫研究方面,发现百余 种新种,建立了诸多新科、属、种和国内新发现,主编了《中国动物志 · 扁形动物门 · 吸虫纲 · 单殖吸虫分册》。周本湘教授领衔的鸟类学研究方向,50、60年代对太湖野鸭、福建邵武 建阳山区、浙江西天目山鸟类种群作了多年研究。80年代初,曾率领研究生对黄海车牛山 岛我国珍稀鸟类的种类及分布考察,首次发现珍稀的黑喉潜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孙帼英 教授领衔,周忠良、陈建国等参加的鱼类学研究方向,先后开展银鱼科鱼类和鲈鱼等经济鱼 类研究。曾与复旦大学、上海水产研究所合作,研究松江鲈鱼繁殖习性,最终发现其产卵场 ,为这一名贵鱼种的资源利用和人工繁殖奠定了科学基础。对我国名贵鱼种花鲈的生长和食 性、繁殖生物学、胚胎及仔鱼发育,以及大银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都获得重要成果。
动物学科的原生动物学研究方向是由著名动物学家张作人教授创建,所建立的“原生动 物细胞学研究室”曾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从20世纪50 年代起,在张作人教授的带领下,经庞延斌、沈锡琪、顾福康、邹士法和侯连生等几代人的 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获得了许多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50年代中期,采用 改进的“银浸法”首次在国际上揭示草履虫“肛点”的微细结构,为阐明单细胞动物细胞结构的 完整性及其功能统一性提供了例证。70年代中后期,率先开展纤毛虫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及其形态发生的研究,所完成的“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获1977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 技成果奖和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原生质流对原生动物细胞核质关系的影 响”获198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邀请国际著名原生动物学家 柯立思(J. O. Corliss)教授任主讲教师,在我系举办了有来自全国50多位原生动物学工作者参加的纤毛 虫学学习班,为推进我国原生动物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80年代起,率先开展“纤毛虫 皮层细胞骨架”的研究,又取得系列成果。本着“研究思路开拓、研究技术创新”的基本宗旨 ,张作人教授研究团队以原生动物为材料,研究细胞遗传中的核质关系及其外界环境的影响 ,开创了我国实验原生动物学新领域。例如,以纤毛虫为材料,采用切割再生技术,诱导出 具有遗传性能的“人工骈体”及“人工背联体”双体动物,曾被誉为国际首创成果。自1999年 起,张作人被作为当代杰出科学家,入编《辞海》“人物”条目。
动物学科的甲壳动物学研究方向由著名动物学家、我国甲壳动物学奠基人之一的堵南山 教授创立。几十年来,堵南山、赖伟等老一辈科学家始终聚焦在这一研究方向,为我国甲壳 动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90年代初,陈立侨、赵云龙、王群等年轻教师陆续加盟, 在秉承原有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从早期的甲壳动物形态分类和区系,拓宽到营养 代谢、生殖发育、遗传进化和功能基因组、环境胁迫和免疫以及营养和饲料等多个研究领域 ,并紧扣国家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主题,通过承担国家(国家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科 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委和上海市的一系列重大(点)项目,以项目的联合带 动学科的交叉和延伸,形成基础研究面向生产应用的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技 术支撑,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曾获1990年、1994年国家教委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该学科是我国开展甲壳动物研究最早、最系统的研究单位之一,也是我国甲壳动物学科技人 才培养的重要“种源”基地之一,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学者,有的已是所在学科的领军 人物。
学院建立后,动物学科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研究方向,逐渐形成了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 究实力雄厚的学科群体。研究方向已涵盖水生动物学、水生动物营养学、水生动物发育生物 学、水生动物生殖生物学、水生动物种质遗传学、水生动物生态毒理学、原生动物细胞学、 鸟类生态学和昆虫生理生态学等。近5年来,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承担国家 、部委及上海市重大(点)项目等多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500万元。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 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及教科书十数种。在动物生殖与营养、动物分子生 态学与资源保护及动物疫原与分子免疫、原生动物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组装及其功能蛋白、细 胞休眠的结构分化及基因调控、细胞发育中相关蛋白分子的作用及信号转导等研究领域做了 大量的工作,获得很多有影响的成果。陈立侨教授领衔所完成的“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 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他主持的“中华绒螯蟹 的营养学及其环保型全价饲料的研制开发”荣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与的项 目还获得了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2011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 奖等多项奖励。相关成果经推广应用,已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乔 芳 | 韦秀梅* | 唐思贤* | |||||
王 烁** | 赵云龙** | 陈立侨** | |||||
李 恺** | 李二超(学科副主任)** | 何祝清* | |||||
王晓丹** | 姜晓东** | 范鑫鹏** | |||||
何 琳* | 杜震宇** | 杨嘉龙**(学科主任) | |||||
倪 兵* | 崔春来** | ||||||
注:**为博导,*为硕导